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导读
2
0
10月8日,《江南时报》刊发了对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唐绪军的专访文章。
唐绪军连续11年担任中国新闻奖审核委员会主任,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
在这篇专访中,唐绪军谈到诸多中国新闻奖评选过程中参评作品存在的问题。其中,就提到了一个大家容易忽视的问题——短视频背景音乐使用问题。
早在2022年8月,传媒茶话会就新闻短视频配乐发布了文章《真纠结,新闻短视频该不该配乐?配的话,怎么配》,供大家参考。
2
4
唐绪军本科就读于南京师范大学77级新闻班,是恢复高考后首批新闻本科专业。它由新华日报社和南京师范学院联办共管,采取“2+2”的教学模式:前两年由南师负责人文基础课程的教学,后两年由新华日报负责新闻专业课程的教学。这种独特的合作办学模式在当时是全国独一份,南师77级新闻班点亮了一批“新闻大咖”的新闻梦,也为中国的新闻教育提供了改革创新的实践样本。
南师77级新闻班学子、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唐绪军。潘浩东 摄
01
年轻记者要广泛涉猎、多读经典,
提升人文知识“含量”
记者:《“新”火相传——南京师范大学1977级新闻专业回忆实录》一书序中写道,南师77级新闻班学员“对知识如饥似渴地吸收甚至狂吞”。当下各类的书籍、多元的知识似乎“唾手可得”,人们随时随地可以泛舟书海。在您的观察中,新闻记者队伍尤其是青年记者的人文知识基础怎么样?您对此有何建议?唐绪军:我们这一届学生的情况不同,77级是恢复高考后的首届大学生,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一个特殊的群体。那时我们刚从文化“荒漠”中走出来,获得书籍并不容易,大家对经典著作的渴望,如同盼星星盼月亮一般。在大学四年的求学生涯中,我们对知识的汲取,可以说达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现在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比我们那时不知增加了多少倍,但据我观察,阅读纸质书籍的人似乎越来越少了。在我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主任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的十多年里,在招生考试中见过很多学生,都存在着文学经典著作阅读量太少的问题。给我留下很深印象的是,有一年硕士生复试,有一位俄罗斯文学专业的考生,我问他,是否知道俄罗斯文学“三巨头”是谁,他竟然答不上来。如果是其他专业的学生回答不了这个问题,还情有可原。但是,作为俄罗斯文学专业的学生,这都答不上来,不可原谅。如果说我对现在年轻学生和青年记者有什么建议的话,我希望他们多读书,尤其是经典的纸质作品,无论是文学、历史、哲学还是政治等领域的相关书籍。经典著作都是经过大浪淘沙后筛选出来的,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人生智慧,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资源。记者:您提到,两年基础课学习过程中,印象最深的一门课是“工具书使用法”,您是否能分享一下这门课的学习心得?媒体深融时代,新闻工作者应该如何使用好“工具书”?AI工具应该怎样科学合理地“为我所用”?唐绪军:人类积累的知识如汪洋大海,学海无涯,人生有限。如何在知识的汪洋大海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那一瓢水”,需要有相应的路径。“工具书使用法”这门课程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是因为它教会了我如何寻找所需要的知识。当时没有电脑,更没有人工智能技术,要查找某个典故、某个知识点的出处,就需要知道去哪儿查、怎么查,工具书就是最好的知识向导。例如,要查询古汉语的一个字的意思及其用法,可以查《辞海》《说文解字》等。“工具书使用法”这门课对我一生影响巨大,也养成了我喜欢购买各种工具书的习惯。在我读硕士研究生的时候,国内首次翻译出版了《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这套书一共10本,当时定价156元,是一个大学毕业生一个多月的工资,但我毫不犹豫地购买了。目前这套书仍然放在我书房的书架上,还会经常使用到。后来做研究多了,我也购买和使用过不少英文版的百科全书。工具书其实就是知识海洋中的一张地图,让你能够快速找到所需要的东西。今天,知识的获取与我们那时相比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ChatGPT为代表的各种AI大数据模型,为人们提供了便捷的获取知识的方式。马斯克还在研究人机接口技术,通过相关设备让大脑与外部设备建立全新的通信与控制通道,实现信息的传输和控制。但无论如何,我们仍然面临选择和使用的问题,旧方法不一定适用了,就需要掌握新的方法。举一个具体的例子。今年在中国新闻奖审核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了音乐使用的问题。现在是多媒体时代,尤其是制作短视频时,除了语言文字图像之外,还需要用音乐配合画面来烘托气氛。但有一些编辑记者并没有意识到,配什么样的音乐也需要知识,也有个选择取舍的问题。去年是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有一件作品讲述了邱少云的故事,但结尾处的配乐却用了美国一个名为X Ray dog(X射线狗)的音乐组合创作的曲目,曲名为True loves kiss(真爱之吻)。这就很成问题了。音乐是没有国界的,但是选择什么样的音乐来配什么样的画面是有立场的。我相信这是作者的无意之举,但也说明了作者对音乐知识的欠缺。其实,现在有很多检索音乐的AI应用软件可以使用。把一段音乐输入进去,软件工具就能告诉你,这段音乐出自哪里、曲名叫什么。掌握了这样的检索技巧,就不至于犯这样的错误。当下多媒体技术手段层出不穷,对记者编辑的要求也相应大大提高了。进入数字时代,记者编辑应当掌握并学会使用人工智能工具,提高自身新闻工作的能力。但是,工具再怎么好用,人的主导作用不仅不能忽视,相反,还必须加强。今年在中国新闻奖的审核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一件作品把某个机构的名称翻译错了。后来了解到,因为原始文本是老挝语,他们使用网上的人工智能翻译器翻译成中文,翻译完了也没有进行认真核对,错误就形成了。这个例子告诉我们,无论如何还是要以人为主导,不能完全依赖人工智能。要让AI为我们提供服务,让技术成为辅助人类创造、学习与交流的强大工具,而不能被技术所左右。记者:我们注意到,在您担纲主任的第33届中国新闻奖审核委员会最终确定的728条审核意见中,按类别统计,“文字差错”和“表述不当”占比最大。送去评选中国新闻奖的,已经是各单位精挑细选的“精品”,但其中依然存在较多的“文字差错”和“表述不当”,您认为有哪些深层次的因素?唐绪军:首先,我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有一部分新闻记者的人文基础不够深厚。当年新华日报社原总编辑樊发源在筹建南师77级新闻班的时候就表示,招收的学生“笔头子一定要硬”,这意味着要能写出好作品来。要写出好作品,关键在于两点:一是具备深刻的思想,二是拥有良好的文学素养。而这两者的提升,离不开广泛阅读和不断积累。相反,如果读书少,缺乏足够的积累和熏陶,写出来的内容也只能是干巴无趣的。其次,我认为受到网络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一方面,当下年轻人的网络用语不太规范,互相理解即可,不讲究语法和用词。为了避开敏感词,年轻人还会用“新兴词语”作为代替,还发明了“火星文”,摆明了就是不想让别人看懂,久而久之养成了习惯就会影响到正常的写稿创作。另一方面,常用的输入法也会导致错误,尤其是年轻人常用的拼音输入法。在中国新闻奖审核时,我们发现近几年出现了大量同音字词句的错误,严重怀疑是输入法惹的祸,只取字音而不辨字义。基础人文素养的不足和文字使用的随意性,反映出对语言文字缺乏敬畏之心。语言文字不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我们必须对之存敬畏之心。我从事中国新闻奖的审核工作已经有11年了。一开始,有些人对开展这项工作不怎么理解,说我们是“批改中学生作文”“吹毛求疵”,这些年这项工作的意义越来越得到业界的认同。
今年审核时,有一位连续三年参加审核工作的审核委员跟我说,每次来,看到有那么多作品存在那么多匪夷所思的错误,感到很沮丧,这都是申报中国新闻界最高奖项的作品啊!但是,当看到还有一批人在严肃认真地跟这些错误较劲时,又感到非常欣慰。新闻工作是以文字为基础的,即便现在短视频大行其道,它也是以文字为底层逻辑的。使用文字就要以简洁、规范、优美为追求。记者: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也指出,新闻工作者“要严格要求自己,加强道德修养,保持一身正气”。您也提到,新闻教育要培育出合格的新闻工作者,首要的是要培育出一个正直的人,一个具有人文情怀富有同情心的人。在您看来,正直、正气、富有同情心为什么是合格新闻工作者的必备要素?唐绪军:新闻工作是为人提供信息服务的工作,讲究的是真实准确;同时,提供真实准确的信息服务也是在为促进人类社会的公平正义而努力。因此,新闻工作者应该是个正直的人,是为社会正义发声的人。其实,无论在哪个国家,新闻记者通常都不是高收入的群体,以他们的知识和能力可能换一份工作能获得更多的个人收益,但能坚守在这个行业的大多数人是心怀促进社会进步的使命的。深入了解“长江韬奋奖”的获得者或“好记者讲好故事”的参赛者,就能发现,很多人都是在坚守自己的理想。如果总是考虑个人利益,是无法成为一名合格的新闻工作者的。要成为新一代合格的新闻工作者,我认为首先要成为一个正直的人。所谓正直的人,就是有坚守,有理想,有主见,分得清好坏、辨得明对错的人,这比文化程度与知识厚度更重要。农村里一些没什么文化的老人,深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会用最朴素的道理教你如何做一个正直的人。其次,同情心也非常重要。在目睹众多底层民众承受苦难时,我们需要有同情心,有了同情心才能为其发声。以农民工为例,他们在城市里艰苦打拼却往往面临工资被克扣的不公正待遇。拥有同情心,便会驱使我们伸出援手。致力于推动社会公平,就应该主动为弱势群体提供必要的帮助。在我看来,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并非体现在对中层及以上人群的扶助上,而是取决于对底层弱势群体关怀的深度与广度。新闻学是人学,所以我认为,要成为一名好的新闻工作者首先要学会做人。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长江朱建华”,原载于江南时报,原标题:锻造人文素养深厚的新闻工作者 专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唐绪军,较原文有删减编辑:陈莹